Cmier | au pair in Washington, D.C.
赴美生活博客系列
来美国3个月,除了偶尔的周末出游,平时基本就是在DC的家庭生活。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和寄宿家庭在同一屋檐下,彼此的关系和距离很微妙。一段时间下来,和家庭的相处模式基本定型,对于家庭成员的脾性也大致摸清。
人生不可能只如初见,刚接触时彼此的热情和兴趣逐渐被稀释掉,在日复一日的上班,上学和家务的磨合中,问题初见端倪。所以,这3个月,除了用1个月的时间在学校修满项目所需学分以外,生活也另外赠与了我免费的定制课程。
事件大概:去接Solana放学,在回家的交通方式选择和乘坐途中,缺乏有效沟通和信任,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,最后还给工作繁忙的家庭父母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。(细节就不赘述了)
对此,家庭父母有不满,我也很不安。处理方式是,大家一起坐下来进行谈话,虽然让人拘谨,却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。因为以上事件的发生,不是一个人的问题。
我也尽量用旁人的眼光审视自己,不推卸责任,不抱怨,其实有些缺点自己一直都知道,但需要这样的一些契机去打磨,过程虽然痛苦,但只要熬过来,就会有所得,一点也不亏。
“There are no regrets in life, just lessons.”
Lesson of communication
Communi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speaking English.
得益于自己是英语专业,在语言层面上,和家庭的沟通没什么问题,在讨论一些话题时能比较畅快地交流,有助于更快地了解彼此。然而,沟通从来都不是仅仅用语言就能完成的事情。就算是说同一种语言,沟通也并非易事。
A.They can’t read your mind.
“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,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,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,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。”
电影《大话西游》里的唐僧虽然啰嗦,却也说得在理。
和美国人沟通,就要直接明了。
他们的逻辑是,你不懂就会问,如果你没有问题,那说明你是懂的或Everything’s fine.
所以,当有需要或疑问的时候,直接提出来。只要合理,家庭都会尽力帮助,其实很简单。
B. We need to talk.
家庭父母平时工作繁忙,无暇顾及Solana的方方面面,所以才需要我及时向他们反馈情况,事无巨细,不论好坏。而我最开始不自觉陷入了“报喜不报忧”的中式思维,避谈Solana的负面表现,于是小问题逐渐累积,之后更严重的问题就会出其不意地接踵而至,其实都是之前的不作为的必然结果。
所以,有任何想法和反馈的时候,找合适的时机,多一些small conversations,减少猜疑和隐患。
C. You give some, you take some.
一直觉得自己与这个家庭结缘很幸运,他们尽可能地慷慨给予,不知不觉中,我就take for granted ,以为都是理所当然,心安理得地接受, 以至于到家庭需要我时,惯性地先考虑了自己。想来惭愧,我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,一味地得到,没有付出,不等量的关系势必造成伤害。需要不时提醒自己,多为对方考虑,不计回报地多付出一些,give 和 take 才得以平衡。
总之,对于寄宿家庭的相处,要有一个理性认知,不可能做到真正地make yourself at home。 但不管和国外家庭还是国内亲朋好友之间,归结到相处这一点上,以礼相待。
歌里唱着“相爱没有那么容易”,其实相处也一样,没那么简单,但也没那么难。总有解决办法,就像家妈在短信里回复的那样,
“We will work things out together as a family”